初次踏上西昆,德成学校,孔庙、西昆环保站……一座洋溢着浓郁儒家气息的建筑,一座孔夫子的庄严塑像,让这片土地浸透着圣哲先贤的光芒,四野群山环绕,密林相簇,街道整齐洁净,如此天然而成的氧吧孕育着勤劳朴实的乡民,上山劳作村民早已走向茶园、走向田间。
这一天的通讯员采风活动,从西昆环保站开始,在慈济志工的带领下,开启变废为宝的“黄金”环保体验,感受为美丽地球家园付出的一份爱。
从环保站出来,赶往德成学校参加香积组的义工,从剥西红柿皮、拨豆角、切豆腐、剪米粉、擦洗操作台上的积水到整理蔬菜梗,分类投放垃圾桶,全程恭敬有礼。用餐时候,专心吃饭,用心感受粮食,感受食物带来的美好与愉悦。
用餐完后,在村支书孔庆平的带领下,开始观光孔庙。作为孔子后裔第七十三代传人的他,为我们详细解说孔庙的点滴,从建筑、文物宝件、历史故事到家庙祭祀活动,无一不在传达有类无教、包容并蓄的儒家文化。
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是每个学习体验的当下,以赤诚和恭敬之心礼敬,受益匪浅。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恰到好处的体会。
熏习传统文化课环节,由志愿者林洁老师开讲。课堂间林老师和小伙伴的互动交流中,把自身学习《弟子规》的经历融入于传播传统国学文化,插播了许多生活细节里的趣事。我带着几分倦意,微微熏习。
当林老师提问如何理解邓昌朝叔叔的一句“有钱布施,没钱捡刺”时候,林老师也分享了去看望邓叔叔母亲的一些故事,在生病期间,大家去探望老人家,老人家坚决不肯接收礼物和红包。在几番劝说下,老人家虽然接过了红包,却将所有的钱全部布施捐资给需要帮助的人,分文不留。
邓叔叔分享了他年少时候母亲对他的教导,要做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在过去农村,有很多人因为穿不起鞋子,到田间劳作的路上经常被地上的荆条扎伤,如果帮忙捡起地上的荆条的话,那么路过的人脚底就不会受到伤害。就是这么一个人,牢记着母亲的教诲,践行善举,坚持二十余年,捡起地上的刺,捡起废弃在地上的旧物瓶罐,转废为宝,用来资助贫民学子上学,帮助贫困农民工解决医疗费用,为贫困农民工送生活物资等等,这样的善举感动了身边许多人。
“有钱布施,没钱捡刺”,初读这句话,粗糙平淡,但慢品细读,越发深意,越发感慨,像一根木棍打醒深睡的人。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贫穷的人,如果愿意为他人捡刺,一颗善良利他的心胜过黄金万两。以身行传播善良与大爱,帮助人轻扫路面的障碍,为人提供一种便利,同样也是一种布施,却比钱财布施更受人尊重。
我想到慈济志工的环保行动,不正是为地球捡刺吗?西昆环保站的杂旧废物,经过志工们的巧手分类,变废为宝,不但成为可以助人的钱财,而且转化为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材料,可以制作成衣服、裤子等。
自去年西昆环保站成立以来,在慈济志工和村支书的引导和推动下,慈济志工用身体力行的大爱感化了当地的村民,逐渐有村民加入环保队伍,每逢周末自发参与环保活动,平日在山间劳作、下地干活时也不忘带回废弃乡野和路边的瓶罐,它们虽然脏旧,但更是干净纯朴的乡情风貌与民心。
在佛教里,布施除了钱财布施外,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而此时的德成学校,是用清净之心,为人讲仁德礼义,培育后人品格,养德厚才正是法布施的最好诠释。无畏布施,正如邓叔叔为贫困学子挺身而出,于危难之时,为孩子们带来上学的希望。又如慈济的大爱精神,常常帮助,常常关怀,给人带来温暖和抚慰。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无声的法布施,传递正能量。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捡刺,捡的不仅仅是地上的废弃物品,还有性格上的弱点与不足,而改正缺点和完善不足的过程也是一段变废为宝的心灵路程,堪称心式的“西昆环保站里的黄金”。而大爱就像甘露洗涤尘垢,荡涤净滤,让心重新生发力量,让我们成为爱,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 (发展办 潘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