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无足轻重的青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改变了一个年轻医生的信念。她意识到医生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病人着想
前段时间,回老家去医院探望朋友,那时她正经受着突如其来的病痛打击,整日惆怅哀叹,一如医院里沉闷压抑的空气。好在,我们轻快的交谈使她暂时忘了病痛,展开了久违的笑容。
这时,门外不知谁高声叫道:“8床欠费,该交费啦!”不到半小时,病房的门又被“当啷”推开了,护士长严肃地宣布今天有领导检查,让大家把病床收拾干净,东西归置整齐,于是探视的都被“请”了出来。刚到走廊,听见隔壁病房传来阵阵呵斥声,原来是一个病人不小心把污物弄到了床单上,惹得小护士一阵咆哮。病人一脸的尴尬,忙不迭地道歉并保证说下次一定注意。
我看了不禁感慨:病人身心上都经受着病痛的折磨,本应属于被关爱的群体,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没想到却还要遭受这样的横加指责。
朋友苦笑道:这可是市里最好的医院啊!她说隔壁病房有一个罹患肺癌的老者,几年间曾辗转北京、武汉、郑州几个大医院求治,后来转回老家的医院时,老者每天疼得抱头撞墙,家属询问医生这是怎么回事,没想到医生当着病人的面毫不避讳地说:“癌细胞扩散转移了,能不疼吗?”这句话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像椎子一样刺进了病人的心脏,给了他致命的重击。不久,病人抱憾而去。在他离世之际,家属拼命哭喊呼救时,管床医生居然穿着高跟鞋,慢慢悠悠地扭了进来,同行的护士连必需的抢救设备都没带全,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我听后很是愤慨。但回忆起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想到其实并不是所有医院、医生都如这般。
几年前,父亲来北京探望我时忽然患病,住进一家三甲医院。从未住过院的父亲根本无法接受现实,他时常在夜里暗自落泪。不过好在夜晚巡视的护士总是宽慰他,还不断地鼓励他。早上,医生护士查房时,总会轻松地跟病人拉几句家常,巡查、整理病房也不会一惊一乍。那时,父亲每个治疗疗程结束后,都会询问自己的病情,医生总是鼓励父亲配合治疗,帮助他树立信心。医护人员出病房时会轻轻示意我跟出去,在病房外把父亲的治疗情况如实相告。这样一来,父亲虽然身患重病,却时时怀着生的希望,没有太多心理负担。该缴费时,他们也绝不会大声叫嚣,而是把家属叫到病房外,轻声提示该缴费了。
我认识这样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我一直好奇如此年轻的她在医学界获得如此声誉和口碑究竟有什么法宝,没想到她跟我聊起从医20年的经历时,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刚参加工作时,接手了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由于吃青豆过敏,所以从治疗初开始,就再也没让他见过青豆。一天,病人一心想吃,作为医生,她为防过敏反应,坚决不让家属给他吃青豆,病人曾半怒半求地说:“我就是吃一颗死了又怎么样!”后来,病人还是直到临终也没吃上青豆。说到这里,她眼圈红了,感叹地说:那时我就是让他吃了又怎么样,不就是一颗青豆吗?
是的,一颗无足轻重的青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改变了一个年轻医生的信念,足足影响了她20年。我们无意评判对错,但从那时起,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医生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病人着想。现在,在她身边,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对待病人从不危言耸听,绝不会当着病人的面谈论生死;他们的护士站永远放置着微波炉,方便患者家属随时使用;他们穿着轻便的布鞋,在病房间巡查,尽量足不出声,不惊扰患者;他们从不高声亮嗓,居高临下,而是和颜悦色,春风细雨般与患者沟通……这就是我亲眼目睹的令人赞扬的好医院的风范,不张狂,不自满,用心把关爱和理解浸润到每一个细枝末节。(北京 王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