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第一季度,我院就诊病人明显增多,就诊量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截止至3月26日,我院门诊病人已达192579人次 ,住院病人8325人次,与去年同期门诊量和住院量相比均增长20%以上。近日,笔者走访了部分科室。
门诊部:病人络绎不绝,医生难得休息
3月20日下午4时,在1号楼2层的内科门诊和5层的妇产科门诊,走廊上仍或坐或站着许多病人和家属。靠近2层楼梯厅的心血管内科诊室有两个门,侧门外排着一溜长队,另一个关闭着的临廊门口,一堆人踮着脚尖伸长脖子从门上方的小玻璃窗口往里看,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那些人一涌而入,诊室内坐诊的蔡主任好不容易才让他们重新排队。其他诊室有的好些,有的就没法维持了,特别是一些专科诊室,走廊和诊间都是病人,把医生围得严严实实,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咨询台的护士说:“这还好了,上午的时候人更多,特别是每个周一上午,走廊几乎挤得过不了人。”2号楼的儿科门诊病人更多,已持续一段时间门诊患儿日输液人数超过200位。许多专科门诊医生一坐诊就是大半天,连喝水和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一些诊室甚至过了下班时间还有许多病人没看完。为缓解门诊病人多、就诊空间小的问题,我院对门诊内、外科诊区进行了分楼层调整;加强专科门诊建设,鼓励预约就诊;健全儿科自助挂号系统,并增加儿科药房和儿科收费等4个门诊收费处,尽最大努力优化就诊环境,简化就诊流程。但由于门诊楼的硬体结构原因,仍无法完全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
住院部:床位预约,住院排队
今年以来,医院各临床科室病人数呈上升趋势,春节前、后增加明显,大多数科室床位爆满,连走廊都住满了病人。一些科室由于床位紧张,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住院时间,部份病人只得暂留在急诊科住院或留观。龙年伊始,龙宝宝诞生量日见增多,2 月初,我院产科日分娩人数达到42人,创产科历史新高。至3月29日止,产科今年前三个月收治住院孕产妇2028人,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为了进一步加强产科建设,使产科流程及院感管理更加规范,保障母婴健康安全,我院于3月15日设立产前区(含产房),产科由原来两个病区增加为3个病区,新增床位32张。
医技检查:数量倍增,突破纪录
随着去年我院2号楼的启用,超声科、检验科的等候厅面积增大数倍,但每天前来检查的病人还是让等候大厅显得拥挤。检验科主任张诗颜介绍,以往检验大厅4个抽血窗口可以满足,但现在每天上午4个抽血窗口全部排满了抽血检查病人。下午检查的病人也比去年多了好些,检验科日均抽血人数500多人,最多日抽血达700多人;超声科历来也是检查人数最多的科室之一,每天上、下午等候大厅都是满满的待检病人,最多一天超声检查400多人次,预计今年首季检查数将超过1万人次,远远高出去年同期各项指标;问起放射科的病人数,护士长直呼“多得不得了!”。据悉,目前核磁共振日均检查30人次,最高达40人次,CT检查破历史最高纪录,日检查超200人,其他检查项目也比往年明显增多。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尽量缩短病人等待检查及报告单领取时间,院部购置2台检验报告单自助领取机及在电子视屏上滚动显示姓名以方便病人及时了解检查情况;B超室完善预约叫号系统,配备文员,力求检查后即时出具报告单;放射科于2月初,新增的一台16排螺旋CT专门用于急诊及住院病人检查,两台CT基本保证当天病人当天检查,门诊病人尽量当天出具报告,极大方便了该项检查病人。同时科室调整排班,CT室写报告的医生应在14:00(提早30分钟)上班,18:00(推迟30分钟)下班,磁共振医护人员每周至少三个晚上加班到10时,此举使以往磁共振检查病人排队等候从三、四天缩短到两天以内。
应对解决:科学运作,近远期措施并举
近年来,针对民众日益增强的健康需求和病人数日益增多的现状,我院着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迈出了让全市人民期待让鼎医全体员工鼓舞的百胜新院区建设第一步,但因新区建设工程量巨大,涉及面广,以及客观上的难度,在近期内仍未有明显的进展,开工建设和搬迁启用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何缓解剧增的医疗压力仍是当务之急。2011年新建的2号楼投入使用,并对原有病区进行分流,全院新增床位256张,并实现了外科、骨科、产科和儿科的扩区建设,但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依然“一床难求”。为了保证超负荷情况下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以三级医院为平台,一方面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针对院区现有条件,最大程度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增设预约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推动医疗志愿者服务,提高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同时,规范学科建设,加大各学科协作,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尤其是抗菌素管理,严格把好药品质量关;加强急诊科院前急救和危重病人的管理,使急诊流程更加合理规范,减少了因急诊引起的医疗纠纷;完善重症医学科建设,实现“急危重”病人抢救程序化流程化的学科特色,不断提升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