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会诊或门诊病患,拿着化验单让我帮他们看看是否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他们都存在一个问题:血清类风湿因子(RF)浓度升高。这些病患中,有的有关节肿痛甚至关节畸形,有的没有风湿病任何症状和体征,而有的病患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其他特异性表现……在这里,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尽管RF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然而RF并非类风关所特有,我们还是要做好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工作。
RF的产生原因和机制还不太明了,目前认为,它的形成是感染等因素诱导的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膜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的IgG就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各种抗IgG抗体,这种抗变性IgG抗体(主要为IgM,部分为IgG)就是RF,RF依据免疫球蛋白类型,可以将RF分为IgM型RF,IgG型RF,IgA型RF和IgE型RF等。RF不仅与变性的Ig分子反应,也可同自身IgG或异体IgG分子反应并且与其他抗原和核蛋白发生交叉反应,RF产生于外周淋巴结、关节滑膜、扁桃体淋巴结和骨髓中。有研究发现,IgM型RF与RA的皮下结节、血管炎、口腔溃疡、多发性单神经病变相关,并与HLADR4、HLADR1高度相关;IgG型RF的关节外症状和活动性相关;IgA型RF则与RF继发IgA肾病和干燥综合征关系密切;IgE型RF则可能提示RF合并血管炎,也可见于费尔蒂综合征;持续高效价的RF提示类风关处于活动期,且骨侵袭性发生率较高。然而,如前所述,RF非类风关所特有,换句话说,RF升高并非一定存在类风关,而还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等。同时,还应注意,RF涉及的临床疾病谱很广泛,还可以存在于其他科疾病中,如肺结核、传染性肝炎、麻风、细菌性心内膜炎、支气管炎、某些细菌、病毒(如EB病毒)、支原体或寄生虫感染,甚至于约5%的健康老年人会存在一定程度的RF浓度升高。
最后,要提醒同仁的是,RF在类风关病患中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较多,它对类风关的诊断灵敏度较高,而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类风关的诊断,不能依据RF阴性而“一票否决”, 可能会是一种称为“血清反应阴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不能靠RF阳性而“一锤定音”,RF并非诊断类风关的“金标准”,病患如果出现RF高的问题,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做好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在类风关的诊断过程中不至于漏诊或误诊。 ( 刘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