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躺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完全控制不了,一幕幕好像放电影一样。”
“晚上坐沙发玩手机看电视很快犯困,但是躺床上就精神了,翻来覆去睡不着。”
“一到晚上就睡不着觉,就怕睡不着,烦死了。”
“睡了一晚上还是感觉白天精力不够,脑袋特别累,跟没睡觉一样,白天必须得补觉。”
“安眠药吃很多年了,但一戒掉就睡不着,所以必须继续吃下去,但又担心自己的身体。”
您是否也有类似的苦恼呢?一项针对成人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各类睡眠障碍人群比例高达38.2%,而失眠问题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中小学生“缺觉”人群也十分庞大。据估计,25%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某一时期会出现失眠困扰,超过95%的慢性失眠患者每月至少服用一种处方睡眠药物。持续失眠不仅对人们心理、生理造成危害,也会影响生活和工作等问题,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和催眠药物的长期摄入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睡眠的相关知识、各种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障碍,帮助大家拥有更好的睡眠,11月26日,我院邀请厦门市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睡眠医学专家韦璇博士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约有100多名医务工作者前来聆听,韦博士结合自身诊疗经验介绍了失眠与抑郁焦虑,以及在综合性医院容易误诊和漏诊的睡眠障碍,其中着重强调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许多医务工作者表示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现在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的人群的确很多,临床上许多病人对看心理有排斥,经常会以各种躯体症状为主诉进行就诊,有一部分治疗的疗效也不是很理想,可能治疗的关键没找到,此次讲座了解到不同的睡眠障碍症状,尤其是失眠障碍和相关的治疗技术。此次讲座也吸引了许多有睡眠困扰的市民前来聆听,会后韦博士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那么,怎样才叫失眠呢?世界卫生组织将失眠定义为一周内至少有三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和(或)难以维持睡眠,或者有无法恢复精力的睡眠引起的不适,并且伴有白天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
简单归纳为:
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
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
总睡眠时间缩短——少于6h;
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失眠成因
失眠在年长者、女性和有抑郁病史的人群中较易出现。应激、焦虑、疾病和服用药物等情况是失眠的危险因素。短暂性失眠易在应激、环境嘈杂、不适宜的温度、改变环境、倒时差、药物副作用等情况下出现,待这些因素消失后,就会自行好转。慢性失眠则原因复杂,通常由多因素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是抑郁,其他原因包括各种疾病,如关节炎、偏头痛、心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各种物质的影响,如烟、酒、咖啡因等;以及倒班和生活不规律引起的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因此在治疗中不应仅仅关注于使用药物改善睡眠,而应关注于所有引起、维持失眠的因素,建立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精神科 林 影)